想靠大陸學位或大陸證照,取得在大陸市場一席之地,到頭來,那會成為名片上的「一行字」,還是真有其效力?
今年9月,富邦期貨顧問業務部資深專案經理簡春旺趁著到香港出差,又多花了一天時間,獨自跑去深圳考中國金融證照。幸運的是,他先後考上錄取率不超過3成的期貨從業人員資格及證券從業人員資格。但這還不夠,過幾個月,他還要單槍匹馬再飛往大陸考其他金融專業科目。
簡春旺不是公司裡的唯一特例。另一名主管、IB推廣部資深協理劉承志,白天辛苦看盤,下班後,「我規定自己一天一定要念兩小時的書準備(中國金融證照)。」10年前曾跑去大陸創業、從事期貨操盤的他,儘管當時失敗,現在還是持續投入時間研究起簡體字的參考書目,希望有機會重返大陸市場:「不管你想不想去,市場在那裡,由不得你。」
簡春旺和劉承志像是當下台灣工作人的部份縮影。
不論是面對「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」(ECFA)、或兩岸簽訂「金融監理備忘錄」(MOU),這一年來的兩岸關係變化,正緊緊牽動台灣工作人的未來。當中,中國大陸證照更成為熱門話題,彷彿多了一張證明,就能提早幫未來鋪路。
但是,「證照」和「工作機會」會劃上等號嗎?
詳細內容請參閱
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