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內科學是以中醫理論闡述內科疾病的病因病機、證候特徵、辨證論治及預防、康復、調攝規律的一門臨床學科。
中醫內科學既是一門臨床學科,又是學習和研究中醫其他臨床學科的基礎,為中醫學的一門主幹學科,具有非常重要的學科地位。中醫內科古稱疾醫、雜醫、大方脈,即中醫內科學研究的範圍很廣,傳統將其研究的疾病分為外感病和內傷病兩大類。
早在原始社會,人們在生產鬥爭的同時便開始了原始的醫藥活動,「當此之時,一日而遇七十毒」(《淮南子·修務訓》)。
隨著醫藥活動的增加,進入奴隸社會,中醫內科學開始萌芽,在殷代的甲骨文裏已有疾首、疾身、疾足、風疾、瘧疾、蠱等一些內科疾病的記載,殷商時期已發明湯液藥酒治療疾病。周朝對醫學進行分科,有了疾醫、瘍醫、食醫、獸醫分工不同的醫師,其中的疾醫可謂最早的內科醫師。
中醫內科學分為外感疾病和內傷雜病兩大類
中醫內科學主要以病因為依據,分為外感疾病和內傷雜病兩大類:
一、外感疾病:傷寒六經病證,瘟病衛氣營血病證、三焦病證。
二、內傷雜病:臟腑經絡病證、氣血津液病證。
此外還有病機分類、臟腑分類。本書是在病因分類的基礎上,力足臟腑分類,把外感疾病和內傷雜病分為七大類:肺系病證、心系病證、脾胃系病證、肝膽系病證、腎系病證、氣血津液病證、肢體經絡病證。主要以病因、病機、病理產物、病位元、主症、特徵為依據,但大部分是以臨床症狀和體征來命名。
中醫內科學常用治法
解表法、清熱法、攻下法、和解法、溫裏法、補益法、消導法、理氣法、理血法、固澀法、開竅法、鎮痙法。
內科的常用治法,有時可單獨運用,有時互相配合運用。單獨運用某一治法,多是針對病情發展的某一階段或某些突出證候所採取的措施,往往很難適應病情的錯綜複雜,所以通常是數法配合使用,如汗下並用、溫清並用、攻補並用、消補並用、清熱開竅並用、開竅鎮痙並用、溫裏固澀並用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