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班時侃侃而談,回到家卻疲憊懶言;應酬時笑容滿面,面對親友時卻麻木冷淡,這是「下班沉默症」的典型症狀,長此以往可能影響家庭氛圍,甚至導致抑鬱。
近日,有媒體對2750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,83.1%的受訪者坦言自己不同程度上有「下班沉默症」。其中,34.7%的人明確認為自己有,48.4%的人認為自己「有一些」。「下班沉默症」已經成為一個無法忽視的嚴重心理問題。 …(繼續閱讀 )
大學生不夠,碩士生當道!
‧2011 年國營事業招考新進職員,5 萬多名報考者中,錄取者有 48% 具碩士學歷;
‧雅虎奇摩台灣分公司,員工的碩士、學士比例約為 45%:55%;
‧台灣許多科技大廠,如奇美電、華寶通等,擁有碩、博士學歷者高達 50%;
‧元大研究中心產業研究人員、證券分析師,有 90% 成以上是碩士; …(繼續閱讀 )
完形治療法的基本目標在於達到察覺的狀態,以及經由察覺而獲得更多的選擇,及肩負更多的責任。察覺包括:瞭解環境、瞭解自己、接納自己,以及能與別人會心接觸。察覺能力的提升與豐富化,本身被認為就具有療效。未能察覺的話,則當事人就沒有工具去進行人格改變。有了察覺之後,他們就有包容力去面對與接納自己原先拒絕接受的部分,並能充分地去體會這一部分的主觀性。於是他們會變得逐漸統一與完整。在當事人停留在察覺狀態時,重要的未完成事件總是會浮現出來,此時就可以在治療中加以處理。完形治療法是幫助當事人去注意到自己的察覺歷程,使他們因而能夠負責,能夠有所篩選地做選擇。在當事人與諮詢員真誠相會的背景下,察覺就會出現(Jacobs,1989; Yontef,1993)。
正如我們在存在主義治療法裡所提過的,我們持續處於再改造自己與發現自己的歷程中,我們的自我認同感並非是靜態的,而是當我們面對新的挑戰時,就能發現自己的存在有新的面貌。完形治療法基本上是人與人之間的會心經驗,其間,當事人常會往其他的方向移動。這些方向也就是完形治療法要矯正的一般性目標。秦克爾(1978)曾將之列出大綱,即若要有具療效而坦誠的會心,則當事人必須要能: …(繼續閱讀 )
去年九月,創立一六○年的《紐約時報》,正式出現了第一位女性掌門人。五十七歲的艾布蘭森(Jill Abramson)改寫新聞史,成為全球最權威的老牌大報總編輯。
當外界都把焦點放在她的性別、崛起的背景,她早已火力全開,投入了另一場改變歷史的挑戰:改造《紐約時報》,讓這家老媒體在網路時代走出新未來。 …(繼續閱讀 )
(一)臨床資料的核實
一般使用調查法(詢問求助者的父母、朋友、同事等等)。
■ 比較資來源地不同途徑(一致性);
■ 心理測驗與症狀的一致性;
■ 求助者的求助動機水準;
■ 求助者的求助方式(「主動求助」還是「被動求助」) …(繼續閱讀 )
識別病因
一、生物學因素(疾病、外傷、遺傳)
1.求助者是否有軀體疾病
2.有軀體疾病,確定疾病與心理行為,有無因果關係
3.考慮生活年齡對心理行為問題形成的影響
4.考慮性別因素對心理行為問題形成的影響 …(繼續閱讀 )